跳到主要內容區

秘書室橫幅

 

Top

國立聯合大學攜手產研界 推動「次世代創能與儲能」邁向淨零未來

為因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能源科技正進入新一波轉型浪潮。國立聯合大學於8月12日假八甲校區「複合儲能充電示範場域」舉辦「次世代創能與儲能」主題聯訪,邀集產、研、媒體代表齊聚一堂,聚焦第三代太陽能技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及液流電池長時儲能的最新發展,同時展示本校在能源教育與研發實作領域的成果,期望將聯大於ESG永續發展領域之推行成果做一詳盡紀錄與報導。

本次媒體聯訪由國立聯合大學能源工程學系盧芊彤助理教授主持,出席貴賓包括本校侯帝光校長、劉鳳錦副校長,台灣鈣態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鈣科)陳來助董事長、辛健智處長,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吳錦貞副理,以及本校能源系張敏興主任。

關於創能,台鈣科陳董事長於聯訪中分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多項優勢,包括高效的多角度光吸收能力、薄膜可撓性與低溫製程,並展示其在建築整合型太陽能(BIPV)、農電共生、室內弱光發電及智慧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成果。透光型模組不僅可作為發電窗戶,更兼具美觀與隔熱功能;在農業應用上,透過光譜調控實現發電與作物生長兼顧的新模式;室內則可在LED弱光下穩定供電,為智慧家居與可攜式設備提供綠能解決方案。台鈣科目前已掌握大面積鈣鈦礦模組製程,並積極投入與矽晶疊層電池的研發,期望突破效率極限,為台灣在新世代光電技術上奠定國際領先地位。

在儲能領域,工研院吳副理則指出為因應未來國際2050淨零碳排目標,儲能市場將以導入長時間儲能技術,具有實質減碳效應,長時間儲能可用於移轉再生能源電力,至負載需求尖峰時段或再生能源無法發電時刻加以使用。液流電池具高安全性、長壽命及可回收電解液等優勢,特別適合長時間儲能應用。國際間如美國、英國均已投入大規模研發計畫,推動其商業化進程,目標實現低成本、長時放電的儲能系統,以強化再生能源供電的穩定性。

侯帝光校長表示,國立聯合大學攜手十家業界夥伴,打造全國大專院校首座結合鋰電池與全釩液流電池的「複合儲能充電示範場域」,除可供應充電站用電外,還能進行電力消峰填谷、電網強韌設計、再生能源整合與備援電源等多元應用,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完整體驗能源鏈運作。

盧芊彤助理教授進一步指出,本校研究團隊近年突破釩液流電池商業化瓶頸,利用廢觸媒回收粉末製作電解液,產率高達95%,不僅有效降低成本,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並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她強調,這項技術的厚實基礎,源自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其中包括前理工學院院長薛康琳教授早期的啟發與指導,以及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與工研院在經費上的支持,為後續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經驗與資源,正是推動她帶領團隊完成技術躍升的重要推手。此成果不僅彰顯聯大在綠色化學與儲能材料領域的技術實力,也為台灣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國立聯合大學將持續結合創能、儲能與人才培育三大方向,攜手產研界共同推進永續能源發展,為邁向淨零碳排的未來貢獻力量。

(本圖文由秘書室採訪編輯上稿)11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