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秘書室橫幅

 

Top

「2020人文季」 山林與文學: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高山協作與嚮導的工作

 

  由本校人文與社會學院主辦的「2020人文季」第三場新世代作家文學講座於11月25日在圖書館大團體視聽室舉辦,邀請布農族作家、高山嚮導沙力浪(漢名:趙聰義)主講:「山林與文學: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高山協作與嚮導的工作」。

  作家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為花蓮縣卓溪鄉中平(Nakahila)部落出身的布農族人,曾多次榮獲原住民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教育部族語文學獎,並曾榮獲2016年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新詩金典獎等獎項。另創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出版與布農族語言、歷史、文化相關的書籍。2019年獲得雲門舞集第16屆「流浪者計畫」獎助,預定今年赴印尼考察達雅族家屋與布農族家屋的差異,惜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未能成行。

  演講中,沙力浪以「山林與我的文學」為中心,分成「寫作經驗」與「高山工作的經驗」兩部分,娓娓道來生活、寫作、出版與高山工作之間的連結。首先,沙力浪講述大學時期由東部到西部的元智大學中文系讀書,從同學大部分是原住民變成以漢人為多,逐漸感受到自我族群語言、文化的流失,有感而發寫作新詩〈笛娜的話〉,思考如何找回布農族的母語,並以此榮獲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詩歌組佳作獎,後來就以此為目標,從事與布農族的語言、文化相關的事業。接著沙力浪一一說明從2000年初次得獎,到今年(2020年)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前30強的《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這20年間重要的經歷――包括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碩士畢業後,留在東華大學短暫工作,之後陸續擔任部落圖書館管理員,創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受雇為山屋管理員等,到以一支筆記錄高山協作與嚮導的工作。

  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沙力浪舉例說明自己如何藉由各種不同的工作資歷,推廣包括布農族在內的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例如擔任山屋管理員時介紹嘉明湖,有別於廣為人知的西化的「天使的眼淚」之說,而稱之為「月亮的鏡子」,典故係來自於布農族的射日神話。沙力浪也指出日俄戰爭結束之後,俄國的大砲被日本統治者運來放在布農族的傳統領域,日本與俄國兩個帝國的戰爭竟影響台灣布農族的荒謬性;日本人首登山岳的各種光輝的紀錄,其實奠基於鄒族、布農族的帶領與準備工作。從布農族的歷史與傳統文化出發,沙力浪反思殖民歷史與文獻資料的意義,帶給在場聽講同學許多啟發,也激起出席的原住民專班同學的回響。

(本新聞文、圖由人文與社會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