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秘書室橫幅

 

Top

「2020人文季」邀請作家楊富閔演講 獲得熱烈回響

 

  由本校人文與社會學院主辦的「2020人文季」第四場台灣文學講座,於12月2日在國鼎圖書館二樓大團體視聽室舉行,邀請知名作家楊富閔演講,講題為:「一本『自選集』的誕生:從《花甲男孩〉到《賀新郎》」。幽默風趣且深入淺出的演講內容,獲得同學們的熱烈回響。

  作家楊富閔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原著作者暨編劇、本校2019年駐校作家。曾榮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2010年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2013年臺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等殊榮,並入圍2011、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甫出爐的《文訊》雜誌社評選1970年後台灣作家作品,在新詩、散文、小說三類各選入20本創作集中,《花甲男孩》與《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兩冊(《為阿嬤做傻事》、《我的媽媽欠栽培》)分別入選小說類與散文類,使楊富閔成為30幾歲的新世代作家中唯一入選兩類者,備受矚目。

  演講中,楊富閔從自身關於文學的想像與創作兩種層次,將個人文學生涯的啟蒙與實踐過程娓娓道來。首先,從小學時期質疑作文簿中優點、缺點的評點欄,如何作為衡量文章好壞標準的暗示,以及研究電視遙控器的按鍵開啟知識分類,部分電視頻道無法啟動「雙語」轉換,從而思考文字、審美、聲音等文學的根本問題。楊富閔認為寫作對他來說,就像拍影片要上字幕般,要決定以那個文字呈現聲音。而聲音的表述,正是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文學寫作不斷面臨的問題。

  接著楊富閔以小學三年級時導師宣布在寒假前的結業式後,可以帶「優良」的課外讀物與同學們分享,於是自己在「獨特性」與「喜歡」的兩個前提下,選擇出自認為會被同學們廣為傳閱的兩本書,以此說明文學其實牽涉到在市場與藝術兩者之間的拿捏。最後楊富閔以2010年首度出版的創作集《花甲男孩》,到今年(2020年)出版的自選集《賀新郎》,這十年間從進入臺灣大學臺文所碩士班到如今在博士班,透過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共構的身分,在不同位置上看到同一事物不同的面向,以及用不一樣的想像找到新的說故事的角度,敘述打破規範尋找屬於自己的美學的歷程,並以持續寫下去是難的,但要持續寫下去自我期許。

 

(本新聞文、圖由人文與社會學院提供)